拍品说明:
磬,是我国古代传统乐器之一。最早始于新石器时代。早在商周时期,河南安阳殷墟就曾出土了一面虎纹石磬。磬最早用于汉民族祭祀中的乐舞活动,至后来多用于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唐宋以后新乐兴起,磬仅用于祭祀仪式的雅乐乐队。磬的使用通常是成组的悬挂于磬架下,以锤敲击发声,其声浑厚、悠远,久而不绝。
清代是由我国少数民族满族统治的历史时期,为达到持久统治的政治的抱负和稳固统治阶层的上层地位,满清统治者在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策略,如启用汉族重臣,鼓励汉学,同时也接受和学习汉族传统文化,使得满清统治者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保留和继承了许多汉族传统文化,发展成为一个国土面积扩大,军事强盛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汉族传统的祭祀活动也获得继承和发扬。在各种祭祀活动中,清代皇室也极为重视,不仅沿用汉族传统礼仪制度,在乐器的使用上也无所不备,祭祀场面往往极为宏大壮观。
清宫礼乐中的打击乐器主要分两种。磬是各种祭祀活动中必备的传统乐器之一。有特磬和编磬之分。编磬一组为十六面,每面不同音色,由低至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加四个半音。特磬一组为十二面,均在重要典礼中演奏使用。特磬是皇帝祭天地、祭祖、祭孔时演奏的乐器。编磬则在宫廷音乐中用途颇广。清代的编磬,主要用于皇帝与王公大臣庆典的“丹陛大乐”、宫中大型宴会的“中和清乐”和“丹陛清乐”。通常成组使用。清乾隆年间制作的编磬,16枚为一套,大小相同,厚度有异,采用新疆和田碧玉,其形与特磬一致,只是体积较小,每次演奏时全套都要使用,随乐曲旋律击奏。关于清宫制磬,有资料称,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十六件编磬,无制作年代及律名,据推断当为康熙时期所制。同时资料说明:在乾隆二十六年曾制磬。故宫博物院所藏有以和田玉制成的十二件。还有资料记载在湖北黄梅县博物馆藏有黄钟磬一件,在香港索斯比、湖北省博物馆和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院各藏有夹钟一件;在武汉市文物商店藏无射磬一件,有的记载“大清乾隆二十有六年,虽在辛巳冬十一月乙未朔越九日癸卯琢成”字样。资料也记载了乾隆二十九年所制部分编磬的现存状况。记录清宫旧藏一组完整的十六面碧玉编磬,同样书“乾隆二十九年制”款,美国所藏的二十九年编磬有纽约索斯比藏无射磬一件,芝加哥艺术馆藏夹钟磬一件;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音乐系博物馆藏蕤宾磬一件;沃尔特艺术馆藏应钟磬一件;诸磬均在股边刻“乾隆二十九年制”及律名。
此件为成组编磬之一,青玉质,平板状。两面描金绘双龙戏珠纹,一侧面阴刻楷书“乾隆二十九年制”(1764 年),另一侧同书“林钟”,字内填金。龙纹与乾隆戒得堂玉册极为相似,应为同一时期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