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拍卖预展 > 2012年春季拍卖会 > 瓷器专场
清乾隆 唐英墨彩诗文笔筒
瓷器专场
101 条记录 3/17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4   5  下5页 最后一页
清乾隆 唐英墨彩诗文笔筒
拍卖号:6059      预估价(元)  600,000-800,000       (元) : 943,000
  • 尺寸:直径9.8cm
  • 拍卖时间:2012年5月19日

拍品说明:
笔筒虽小,却是古代文人案头必备之物。自晚明以后,瓷质文房用品逐渐进入文人视野,它与纸、笔、墨、砚等一起成为他们珍赏的文房雅具。唐英在督陶之时,曾亲自设计制作了一批瓷质文房用具以自用,这批瓷质文房兼备了唐英的文人巧思和高超制瓷技艺,成为了极具品位的艺术珍品。唐英,字俊公,自号蜗居老人,关东沈阳人,隶属汉军正白旗。清雍正、乾隆时景德镇御窑督陶官员,在职将近30年,先后为雍正和乾隆两朝皇帝烧制瓷器,为景德镇御窑厂历史中,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为卓著者。由他主持烧制的瓷器无不精美,深受两朝皇帝的赏识,因此,乾隆年间的官窑也被人们称为“唐窑”。唐英亦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饱学之士,公余之暇,以诗书画自娱,诗、书、曲都自成一家,有多部诗集、戏曲传世,若除去顶戴花翎,便是一位典型的文人。首创诗、书、画、印相结合入瓷,是文人瓷画的先行者。唐氏晚年在督陶之余,喜欢将自己的诗书画印描绘在陶坯上制成瓷器。唐英自制的瓷器造型轻巧俊秀、简洁疏朗。器形各部分之间比例协调,恰到好处。外形上增一分则拙,减一分则陋。这些秀美端庄的器形,出神入化,高雅之至。大大提升了文房用品的审美观和欣赏水平。笔筒主要有圆筒形、方形、仿竹、双联形。作品大多以白釉、仿石釉、仿官釉为地。细查底足可知:胎土陶炼精细、洁白,密度很高。此笔筒呈直筒状,浅圈足。通体白釉,施釉平滑,釉质清透滋润,以墨彩行书题写七言诗句:“千寻绿嶂夹流溪,登眺应知海岳低。瀑布迸春青石碎,轮菌横剑翠峰齐。步粘苔藓龙桥滑,目闭烟罗鸟径迷。莫道穹天无路到,此山便是碧云梯。”上首矾红“片月”阳文小章,下首矾红“陶”“铸”篆书阴文、阳文章。五言“上苑春何早,繁花已满林;笑迎明主伏,香拂美人簪;地接楼台近,天垂雨露深;晴光来戏蝶,夕景动栖禽;欲托凌云势,先开捧月心;试看桃李树,何处不成阴;芳草随花发,何曾识认春;但除知己外,都是慕名人。”上首矾红“之山”篆书阳文章,下首矾红“陶”“铸”篆书阴文、阳文章。“陶”“铸”是唐英在瓷器上最常用的印章。故宫博物院有同类器型,器身同样以墨彩行书题写七言诗句。唐英本人能文善书,行书尤其突出,上承魏晋、汉、唐、宋之名家,行笔中自然巧妙地融入前人章法,从而创造出自己的体势,形成自己的风格。楷书受清代馆阁体影响较深,规整精工、清秀健俊。其字结体用笔均出于自然,起承转合气韵贯通。洒脱之心情,浸透字里行间。作品中字与字、点与画之间,墨色枯湿浓淡之变化,非一般书家所能比。诗文行笔流畅,气韵生动,笔法老到,颇见功力,诗、书、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墨彩,得由雍正说起。雍正墨彩可以说是墨彩的第一次高潮,第二次高潮是乾隆时期,由督窑官唐英监督烧造,将墨彩再一次的升华,诗书画印的墨彩瓷得到了乾隆皇帝的珍爱。历年身价一直屡创新高,因墨彩瓷的文气与传世的稀少,所以难得见到几件,从传世作品看也不过百件。分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处。唐英是个儒雅的督陶官,在《陶人心语》和《陶人心语续编》里收有他的全部作品,此笔筒诗人选择了最富于表现力的自然景色和庭院风光,充分利用七言律诗的对仗,交织成一幅清新动人、恬淡雅致的图画。唐英这种超脱淡定,宠辱不惊的朴素文字特别适合现代人“久居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境。本笔筒整体以诗文作装饰极富有浓郁的文人气息,反映出唐英极高的艺术修养,折射出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不是官窑,胜似官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