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 张希黄留青双面刻“携琴访友”“傲雪寒梅”图竹臂搁
妙臻百艺—杂项•玉器...
412 条记录 1/69 页 下一页  1  2   3   4   5  下5页 最后一页
明万历 张希黄留青双面刻“携琴访友”“傲雪寒梅”图竹臂搁
拍卖号:3116      预估价(元)  150,000-250,000       (元) : 172,500
  • 尺寸:长19.2cm 宽5.3cm 厚0.6cm
  • 拍卖时间:2012年12月5日

拍品说明:
  张希黄,明末人,工刻竹,发明留青阳文(一名皮雕,以竹青作花,去皮作底)刻法,工细精致,曲尽画理。张氏活跃于明代中晚期,以擅长“留青竹刻“而名扬于世,改进和发展了前人的“留青”技法,使之成为明清竹雕中别具一格的品种。其山水楼阁似李昭道,偶作小景,又似赵令穰,点缀人物并生动有致。题句书法则类赵孟頫。褚德彝云:“曾在金西庄家见希黄刻笔斗一件,款署希黄;下有张宗略印,惟里贯不可考耳。或云江阴人,未知是否?”按此则希黄当名宗略。   旧时良匠治竹,首先根据雕刻题材风格针对选材。留青雕需材质细腻才能表达书画韵味,如竹纹粗大,青荺色杂,则会破坏画意。本品竹丝精细,纹理暗隐,宛若绸缎,即是取材背阴之竹。棱角磨削圆晕,不翘不裂,手感滑爽。历四百年把玩摩挲,竹肌已成棕红琥珀,而竹荺缺呈暗黄蜜蜡,使画面更为跃然而出,此为竹筠、竹肌质地差异使然,也恰为留青竹刻之神妙所在。体味本臂搁的双面刻图,可感悟其中俗匠不可企及的笔墨美感、画笔所不能表达的浮雕韵味。   竹面行草题“丁末之夏日”,落“希黄”款,阳刻“张”印;凹面阴刻行书,诗题“凌寒花开天地春”句、落“张希黄制面”款。臂搁竹面以留青阳刻技法刻画山水人物。近景刻划崖脚树下、坡道之上,一老者深山访友,身后跟随一携琴童子踽踽而行。远景山阴树下嶙峋怪石之间,隐约可见一隐士安坐瓦舍静候。人物刻划,虽简约写意,但形神准确;山石勾勒,线条铿锵洗练,远近层次分明;山势石肌,纵横多向皴擦,披麻雨点手法丰富;树依山势而生,针叶阔叶相间,树干遒劲苍古,树枝鹿角昂然、蟹爪有力,夹叶刻华细致,葱茏繁茂,彰显盛夏之一派生机。画面因应竹材特点,采用高远法对角布局,贯穿留白,画面沉稳而疏朗。臂搁凹面阴刻仰角梅枝,点缀花朵。刀法照应竹簧易崩特点,以深铲模拟点苔之法,体现枝干之苍劲,以浅刻勾勒竹枝轮廓及表现笔墨浓淡,以细划描绘花瓣依稀、花蕊游丝。虽以铁刀为笔,但刻削深浅控于毫厘,效果不输湖笔宣纸。   值得特别注意的,一是针叶刻画中,运刀轨迹完全不同于纸上笔触,叶片松针细过小米也全不见一点崩落,说明张氏作品绝非请人代画,死守墨稿,而是成竹在胸、大致勾画并与刻制中因应材料和画意需求相机处理。二是薄不足毫米的竹青上,竟能在细分出约多个层次表现不同浓淡质感、远近虚实。细观可见人物房舍树干最为表层,以下依次为树叶、坡石、乱石各层,直达最下竹肌地子一层,其中又皴擦许多细层。可谓鬼斧神工。   拍品源流:藏家08年购于日本大阪贤详堂美术馆,原为日本大阪安本家族藏品。安本家族为明治时期的望族,其后人所作藏匣面板俩面载有安本家族的三石老人题藏墨迹和印鉴,可资为证。臂搁藏于锦囊,锦囊尺寸与臂搁完全匹配,面料缝线皆朽,应为明末清初旧藏家手工特制无疑。面料选用绿地扁金缠枝莲纹状金库缎,衬里为红丝绢。状金库缎为江宁织造供奉皇家之物,采用古代织成工艺织就,金色团案于丝缎面料一次织就。明清皇家云锦均用扁金来突出图案的华贵辉煌。妆金库缎属皇家专用非赏赐不可得。根据锦囊的特殊性,可以合理推测本臂搁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就已为豪门收藏,后于辗转传入日本。现存古代竹雕大多无以考证传承,本臂搁尚有可靠出身传承凭据,实属幸事。 考证参考: 本品从选料修器、包浆色泽、题材习惯、构思布局、图案画意、雕刻技法、题字用章角度看,符合馆藏张希黄作品的风格特点,特别于台北历史博物馆1994年2F精品长廊所展示的张希黄臂搁作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参考资料:台北历史博物馆藏“张希黄留青竹雕泛舟图臂搁”,摘引自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编《雕刻之珍——明清竹刻艺术》,P126,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