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香醇——养生保健酒
发布日期:2012-10-30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借酒助药以养生的传统,北宋王怀隐等在《太平圣惠方·药酒序》中言:“夫酒者古蘖之精,和养神气,性唯剽悍,功甚变通,能宣利肠胃,善导引药势”。这说明古人对酒的养生功效和药用价值是早有认知的。因酒“善导引药势”,古人就在酿酒的过程中加入中草药成分,谓之“药酒”。药酒即是如今各类养生保健酒的统称。
一提及药酒,人们多半浮现出一个大大的玻璃瓶子摆在高高的橱柜上,里面装着半瓶金晃晃的液体和半瓶不知名的草药——那是爸爸的宝贝,是禁止小孩们碰的。可好奇的孩子们还是经常掂着脚尖去张望瓶里的东西,不过最多也就认识些桔皮、人参、灵芝什么的,也有蛇、蝎子或海马之类的东西,这时就足够可以在小伙伴中炫耀一番了!
药酒在中国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自酿药酒的传统,只不过因为地域性差异所泡的药材各有千秋。如北方有鹿茸酒、虎骨酒、松根酒;南方有五加皮酒、茯苓酒;西南则有乌鸡酒、枸杞酒等。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药酒的历史是可以追溯到殷商并一直绵延至今的。殷商时期有一种酒叫“鬯”,是以黑黍为酿酒原料,加入郁金香草(也是一种中药)酿成的,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药酒;汉代《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收载了西汉名医淳于意的二十五个医案,其中两例便是以药酒治病的医案:一个是济北王患“风蹶胸满”病,服了淳于意配制的三石药酒得到治愈,另一个是茁川有个王美人患难产,淳于意用莨菪酒治愈;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则载有“妇人六十二种风,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可见早期药酒是专用于治疗疾病的。
隋唐时期是药酒使用较为广泛的时期,记载最丰富的数孙思邈的《千金方》,共有药酒方80余剂,涉及补益强身,内、外、妇科等几个方面,这一时期药酒的保健作用逐渐为人所重视。到了宋元时代酿酒业迅速发展,出现了较多养身延年,美容滋补的药酒方剂。明清两代医药学有了新的突破,药酒工艺在整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此时补益性药酒大量涌现,在明万历年间龚廷贤所著的《万病回春》和《寿世保元》两书中记载药酒近40种,多数以补益为主,如八珍酒、扶衰仙凤酒、长生固本酒、延寿酒、延寿瓮头春酒、长春酒、红颜酒等都是配伍较好的补益性药酒。明代的吴旻《扶寿精方》载有药酒方9首,以“延龄聚宝酒”,“史国公药酒”等最为称著。清代还有归圆菊酒,延寿获嗣酒,参茸酒,养神酒,健步酒等……明清两代可谓是补益性药酒的繁荣时期。这补益性药酒也正是如今所说的养生保健酒。
虽说药酒和保健酒并无本质上的差异,都是在酿酒过程中或在酒中加入中草药或其它营养成分,但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标准化管理,药酒与保健酒开始区分开来。保健酒主要用于调节生理机能,以滋补、养生、健体为目的,由食品生产企业生产;药酒则用于治疗疾病,有特定的医疗作用,由药厂生产。步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对养生之道越来越重视,像药酒、保健酒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养生品类自然倍受欢迎。于是乎各种品牌、名目繁多的药酒、保健酒尽情发展,疯涌上市,而这其中的质量却参差不齐、鱼龙混杂。面对铺天盖地的酒类广告与隆重华美的酒盒包装,人们却已然失去了消费信心,转而怀念起那循着古法手工酿制、简单朴素的厚味绵醇。
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组织白酒拍卖已颇具成就的基础上又将于2012年秋拍率先向大家奉献“养生保健酒专场”,集结六十余种建国至90年代初期,品牌认知度高、有影响力的药酒、保健酒上拍。这些酒年份长远,口感香醇,其中很多老品牌都早已成为历史,如曾经赫赫有名的曾氏长寿长乐酒等。一些包含珍稀药材的酒也早已绝产。其中部分酒品还带有体现当时时代风貌的特殊包装,宜饮宜藏。

2012秋拍 “养生保健酒及地方名酒专场”:三蛇蛤蚧酒
出厂日期:96年
度数:40度
容量:10000毫升
RMB:5,000-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