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中拍微拍”敬请关注


拍卖会时时有

微信搜索小程序“中拍微拍”,体验线上拍卖会

关注公众号全称“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轻松掌握公司拍卖动态!




中拍新闻
首页 > 中拍资讯 > 中拍新闻
中拍国际隆重举办“琴剑楼/辛一夫珍藏专场拍卖会”
发布日期:2012-12-24

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

骨气乃有老松格;神妙直到秋毫巅。

——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祁隽藻

翰墨天下晓 古玉一室春

 ——琴剑楼/辛一夫珍藏专场主人侧记

 

辛一夫先生和中拍国际玉器部经理

 

    天津的收藏文化由来已久,近百年前已进入繁盛期,当年做为北京的后花园和中国北方的开放港口,它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文物集散地,积聚的传世流散文物相当丰富。文革后国内收藏的兴起也是“先有天津沈阳道,后有北京潘家园”。著名的“沈阳道”及其附近地区当年曾是租界地,那里有溥仪当年的旧居静园与张园,许多清朝的遗老遗少、民国年间的权贵都曾在此居住,其中包括小德张、张学良等人,许多显要来津时,都少不了携带珍玩。与此同时,天津本就不乏“八大家”这样的富豪,家藏甚丰,且又出现过安麓村、徐世章、周叔弢、张叔诚、汪士元等收藏大家,所以天津历来“有老东西”。乾隆年间宫中摆设的葫芦瓶、曾经拍出一千多万高价的明成化青花九秋罐、明代早期的携琴访友大梅瓶,都出自天津古物市场里最具特色的地摊。冯骥才、马未都,这些文化界、收藏界的大腕早年间都是这个古物市场里“淘宝”“捡漏”的常客……

 

    就在天津这块收藏文化的沃土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年82岁的辛一夫老先生幼承家学,及长受业于津门名家,不仅在文学、书法艺术领域有所造诣,更是用八十载春秋打造出了传奇式的收藏人生。

    辛一夫,字老辛,号隐木子,别署笑雨。1929年9月生于天津一个名符其实的名门望族。那时的辛家当属书香门弟,富贵人家,小时住在有着十个四合院的旧宅中,在奶妈丫鬟相伴的奢香荣华中泡大……往上追溯,这位辛弃疾的宗裔,其曾祖父辛家彦是同治甲戌年的翰林,也就是同治的老师;曾祖父的弟弟辛樾(号荫圃)是当时的著名画家,其画作曾受到中国和日本专业人士追捧;祖父辛树人曾与张伯苓一道开办了南开大学,是周恩来的老师,祖父还曾在光绪年间开办了一所音乐体育传习所,也就是现在天津音乐学院和天津体育学院的前身;祖父当年娶了天津著名八大家之一刘家的千金,即辛一夫的祖母刘凤鸣,她同时也是现代著名画家刘奎林的姑母;父亲辛鼎秋与周恩来是同窗好友,小时候,辛一夫还时常听父亲讲述与周恩来一道踢足球的往事;而今辛一夫自已,那也是在天津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有名的客座讲授,正如老话所说的,这生活“都挑了尖了” ,……

 

战国 黄玉勾云纹三穿戈

 

         

战国 黄玉勾云纹三穿戈(大图)   

    就是这样一位名门之后,五岁开始便在家馆(自设的私塾)尊投祖父,蒙养国学,精炼书画古琴,后在父亲的熏陶下,学习魏碑及秦篆,八岁师从功力深厚的王襄先生学习甲骨、金文,师从师陈蒿洲先生学习隶书及章草,又师从穆寿山先生学治印,或许是天意安排,使辛一夫长期身受四堂之教,博采众长,受益匪浅。可以说,辛一夫在传统文化中徜徉了几十年,凭借对艺术虔诚执着,还有骨髓中的清秀飘逸,他赋予了书法艺术一份特别的神韵和色彩。他独创一套章草、狂草书法理论,所作章草古雅遒劲而富时代意趣,所作狂草用笔刚挺遒劲,洒落奔入,韵味横溢。还有白文篆刻,用刀洗练,结体宽博,气度恢宏—篇篇墨笔下面留下了老人对岁月的诠释以及对书法艺术的感悟,故作品入选“全国首届书法篆刻展”、“辛一夫、冯骥才、梁斌三作家金石书画联展”1979年在天津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以书法篆刻与天下相驰骋,中外知名亦非偶然。在辛一夫用独特的书法品咂着许多纯情而质朴的感受,以单纯的语言诉说着自己内心对“生命”意义的体验与关爱的同时,他又领悟西方画家技法,使用虚与实、具象与抽象等笔墨语言,开始了现代派抽象画的创作,在他的画作中,一束灵光与一种希望,一泓清流与一种静谧,一股夏风与一种美好……在似光似影、若烟若霞的背景中,创造出了一种亦真亦幻、耐人寻味的抽像画艺术语境,曾成功在匈牙利举办个人抽象画展,作品在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展出及在报刊发表,同时被几大博物馆、纪念馆收藏。

    书法、绘画固然能容纳下他的笔墨,又怎能写尽他的心胸呢?躯体和感情同步变老本是人生的和谐,而他在躯体走向耄耋之时感情却并不就日益麻木,脑之水面总泛起涟漪,甚至翻腾着波涛。如今,写作仍然是他另一种自由的创造,让他的灵魂越发奔放——辛一夫以自己独特的观察力、审视力、想象力、思变力、创造力,探索出了自己的文学人生之路。作为书画家,如此倾心于文字,原本是一件带着冒险精神的事。毕竟,绘画作为视觉艺术与文字的表达方式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却以他丰沛的艺术精神,看似率性实则轻灵地驾驭了这种表达方式,所写文章一气呵成,从不打草稿。从诗歌、散文、小说到人物传记的创作,文学成为辛一夫人生整体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长篇小说《残梦》、《都市人家》、《九曲十入弯》,中篇小说《卞姐》、《0》、《神仙、老虎、狗》----220多万字的白纸黑字,得有多么明澈的心,才能从容地安置这些黑与白啊!探其根源,原来写作技法当年受了老舍先生的精心点拔,再有朱自清先生的辛勤教诲,所以后来,张大千夫人亲自授权其撰写长篇传记《张大千传》也就毫不费力了。

    正是因为优秀的家族传承、艺术之路上的修行和静心,以及对多门类艺术的精通与领悟,造就了辛一夫古玩收藏上的独具慧眼。说起收藏的起因,还得从家里的老人们说起。

    辛一夫的祖父除了拥有一些传世家藏外,非常热衷于玩瓷器、玉器、字画,常与天津的收藏家、鉴赏家一起纵论文物、评定真伪等级、探讨藏品的造诣。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辛一夫自孩提时代便对文物情有独钟。还记得八、九岁时,祖父与天津玉器大收藏家张叔诚时常交换玉器,望闻问切,一摸便知年代,站在一边的耳濡目染的辛一夫玩玉器的起点那不能不叫高。那时跟现在台湾人一样,当时流行玩古玉,尤其是玩古玉的沁,对真正的鸡白又返出沁来至少两千年的见解,极其推崇。辛一夫从12岁开始买玉,天宝路“鬼市”给他种下了对古玩市场的最初印象。那时,北京的王爷贵公子弟也时常到天津来“抢货”,见玉比阔斗眼力。于是,家境殷实的辛一夫养成了遇见好沁色的玉,别人要多少钱给多少钱,从不议价的习惯,一来二往,他的藏玉非王即贵,每件都是至尊极品。成年后的辛一夫在美国几大博物馆考察参观时,随意就古玉展品一评论,便惹得一大帮人围观和洗耳聆听,那可都是童子功的功底造就的啊。

 

 战国 谷纹曲体飞龙佩
              

    然而,正如唐人张怀瓘所言“怿思通理,从心所如”, 辛一夫深谙以通达物性俯仰天地的情怀来养育自己心性的道理。一直以来,他坚守自己内心纯净的领地,始终以极其谦逊的态度对尤物们顶礼膜拜。几十年来,他不事张扬,悄悄地收集了大量极品,藏品涉及瓷器、玉器、书画、青铜剑等等,但那都是关起门来自娱自乐,然而,就在他七十九岁那年,突然顿悟,“得对历史有点贡献了”, 就像美国巴菲特《做你自己》一书中所写的:“保守有时,舍弃有时。凡事皆有定期,天下万物皆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除有时;寻找有时,失落有时;保守有时,舍弃有时……”现在到了敞开心扉的时刻了,“那些东西既然到我家了,那是我的责任”,让自已的藏品用于更多的交流,以此实现文化传承的目的,这才是一个大家的所为啊。

    于是,为了在纷繁的生活里有一个亘古不变的心性,他放弃了美国舒适生活,回到文化根基之地天津,过起了大隐于市的日子。正好应了他当初在洛杉矶与张爱玲随意叙谈时,所说的“在孤独中能出东西”,2009年9月,辛一夫用七十余年的收藏经验与心血,精心撰写后出版《中国古玉器鉴赏与评估》一书,为世人阐述中国古玉器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因为他坚信:在古代世界的诸多文明中,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先民那样赋予玉如此深的内涵:“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俨然成为君子的化身和代表,成为美德的代名词。见迹明心,辛老决心用自己的藏品为中国城市的玉文化润色!

    说起辛老的玉,大部分都是在1945年到1948年间,在北大旁听读书时收的,那时家境殷实,总能收到品相极好的战国古玉。对于收来的好玉器,他每次都欣喜若狂,不间断将玉器把玩在手里,“它还没完全活过来,再过一段时日,它又变样儿了。玩玉玩的就是过程,从前,它在皇帝手中是一个样儿,随之葬于地下,几千年后重见天日,之后一点点被盘活,这个过程便是一次再生。”同时,许多老一辈收藏家都推崇煮玉,认为沸点来临时,真假玉沁一看了然,煮玉也是辛老早年最大的乐趣。记得有一件玉环,他先后煮过六次,每次都是精心准备好老弦、高锅、竹签等器具,把水逐渐加热,小心翼翼地依次提灰,晾凉,反复观察,反复研究。有时温度把握不好,把镶嵌物给煮掉了,很是惋惜,但更庆幸的是,看到玉器的沁一次比一次煮开,着色变深,那种心情愉悦程度无法用言语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辛一夫自16岁时开始打台球,他写的《怎样打台球》一书曾被台湾当作台球推广的重要教材,而他的玉器收藏人生也好比台球一般,台球讲求“出杆稳”,从中悟出就是做人要稳,也就是踏实不浮躁,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才以大家身份,汇聚齐了奇玉珍玉;台球讲求“击点要准”,这也好比人看玉的眼光;可只是准还不够,还要看球的全盘走位。所以,辛老的玉器藏品今天看来,不得不叹服其眼光的长远性,全然不顾暂时的输赢,才有了现在的巨大收获。

    和所有中国藏家一样,七十年代,辛家同样也经历过浩荡的文革活动,那么,这些绝好的玉器珍玩是如何保存下来的?辛老一家曾将玉器宝物层层包好,置于一个个硬质木盒内,在黑夜里悄悄地深埋进烟煤堆里,这样才使得这些千年宝物躲过了一劫。但当初仍然有过令人心痛的损失,那些无比珍贵的古字画、瓷器由于实在没法藏匿,只有被迫剪下一角,留下残片,其余全部剪碎或烧毁化为灰烬,而瓷器,也只有心痛地沉入到了海河中……

    而今,我们还能亲眼见到这些珍贵的玉器,绝对是上世修来的福分。2011年6月6日,辛老将拿出珍藏一生堪称“绝对标准器”的玉器,在北京亮马河大厦隆重举办“琴剑楼/辛一夫珍藏专场拍卖会”,那充满着尚武精神、坚韧气质的龙凤玉雕礼器;那充分显示躇踌满志、意欲争霸、凶悍威武的凌云气概的黄玉勾云纹三穿戈;那多一分则腻,少一寸则蠢,用料大用工多的浮雕螭纹羽觞杯;还有那通体皆灵,似有拔天撼地的驱邪逐魅之气概、观后无不令人赏心悦目的鸡骨白龙凤纹壁……无一不是地位、财富和王权的象征,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的尤物!

    回看辛老,一双看遍世事却不混沌的眼睛,一枝写尽沧桑却不孤寂的笔,一颗苍老却又始终年轻的心,或许,因为做到了这些,才绘出了人生最平淡却又最浓艳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