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拍国际2011秋季拍卖会 嘉庆洋彩黄地开光端午五毒灵符图膳碗一对
嘉庆一朝御窑生产状况远逊乾隆时期,无论烧造数量、质量和经费,与前朝相比均多有不同。其中经费一项尤为明显,嘉庆四年时定为“统以五千两为率”,较乾隆后期每年“约用银七千余两”少了近三分之一。依清宫档案记载,嘉庆五年进瓷记录为“上色呈样尊瓶罐共三十七件,上色装桶尊瓶罐共一百五十九件”;嘉庆十年则是“上色呈样尊瓶罐共三十七件,上色装桶尊瓶罐共一百六十三件”,与乾隆时期琢器烧造动辄过千的情况确实不能相提并论。因此,嘉庆御瓷烧造规模缩小,尤其琢器数量锐减,故《景德镇陶录》卷二有载:“今上御极以来,诏崇节俭,每年陶器需用无多,而陶工益裕矣。”又因嘉庆元年至三年之际,乾隆为太上皇,烧造制度一切遵循前朝,据内务府嘉庆三年《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载,嘉庆三年发往江西烧造的官窑瓷器,尚须要求“一半乾隆款,一半嘉庆款”,如此独特的烧造现象是明清御窑绝无仅有之事,亦恰好说明嘉庆御瓷与乾隆官窑渊源密切,断不可截然区分。彼时工匠秉承前朝之造器精神,技术物料相同,故所出之物量虽少然其品质无异于乾隆后期,是为嘉庆官窑水平之最佳时期。这也决定嘉庆御窑所出多为守成循旧之作,少见创新开拓之品。
然而嘉庆皇帝其实也是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君主,同样追求和向往雅致的生活,在清宫旧藏《嘉庆帝汉装行乐图》当中,嘉庆皇帝饶有兴致地关注身边的古物,欣赏着嫔妃们的花艺,而花器皆是青花缠枝小胆瓶和釉里红马挂瓶,式样别致玲珑,由此可见嘉庆皇帝对瓷器一项绝非陌生,或许兴趣虽不及乾隆皇帝,但仍然具备相当的审美水平和喜好。因此嘉庆一朝窑业于守成之中亦见肇新,意趣之妙,品格之高不让前朝,本品当为此史实的最佳之诠释。
本品外壁以黄彩为地,匀净妍丽,彩绘缠枝西番莲纹,画面虽繁密而不乱,花叶分布各有主次,婉转舒展,颇见柔美之姿。笔意精美绝伦,彩料妍亮华丽,色彩搭配与转换之妙处处可见。四面开光之内巧绘五毒之玩具形象,石榴花插于各式花瓶之中灿然绽放,枝上挂饰一个祥符或是大吉葫芦,迎风飘逸,旁边摆放着时节水果和糕点,或是酒壶,或是童子赛龙舟模具,节日气息浓厚,昭示端午节的内涵。内壁口沿绘缠枝茶花和莲花,以绿彩绘枝蔓,红彩绘花卉,对比鲜明,内心绘石榴灵符图,石榴枝干顺应构图的需要遒曲生姿,枝上同样挂饰一个祥符,前有牡丹含苞吐萼,风姿绰约,与外壁主题纹饰相辉映。底署“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红款,规整严谨,笔力遒劲。全器上下皆工致非凡,处处彰显出清宫彩瓷无与伦比的华丽与尊贵。
本品属于清宫洋彩开光式样碗,肇始于乾隆八年之际,是御茶膳房专用,每年御窑厂皆承命烧造,嘉庆、道光二朝继之。根据清宫造办处档案“江西”十二月初九日记载:
“七品首領薩木哈来说太監胡世傑交御用青花膳碗一件。传旨:著交唐英焼造,其碗大小,厚薄,深浅,款式俱照此膳碗,外面俱烧五彩各色地杖,花样各按时令分别吉祥花样,碗内仍照外面花样,俱要青花白地,年节用三羊开泰,上元节用五谷丰登,端阳节用艾叶灵符,七夕用鹊桥仙渡,万寿用万寿无疆,中秋节用丹桂飘香,九月九用重阳菊花之类,寻常赏花用万花献瑞,俱按时令分别花样焼造,五彩要各色地杖,每十件地杖要一色,按节,每样先焼造十件。欽此。
于乾隆九年五月初四日,司庫白世秀将唐英焼造得艾叶灵符膳碗十件持进,交太監胡世傑呈进,讫。”
本品属于清宫专为端午节而烧造的御用器皿,富具节令色彩。其画风具有浓郁的西洋色彩,为典型的清宫洋彩器皿之一,无论在造型样式、施彩描绘上,品格均不让前朝,殊为可珍。其开光之内分别绘出民间传说中的“五毒”,分别是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因此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满族人把端午节叫“五月节”,清宫更是非常重视,乾隆十八年曾有谕旨,“以后每年五月初一起挂五毒荷包。”端午节当天,宫中要开“粽席”,用膳食,皇帝要喝菖蒲酒,赏众人喝雄黄酒,皇帝使用的是带有“艾叶灵符”纹饰的餐具,膳后用的果茶是桑椹、樱桃、茯苓等适时的鲜果。
本品正是迎合嘉庆时期清宫御用之需而烧制,既是清宫习俗的反映,又是一例洋彩装饰工艺的杰出珍品。洋彩正是十八世纪清宫与西洋文化交流互动而产生的艺术珍品,它是雍乾时期清宫对运用西洋绘画技法描绘的彩瓷的正式名称,乾隆朝《活计档》、《陈设档》多作“磁胎洋彩”,原配木匣上也皆刻上“洋彩”品名。“洋彩”名称最早出现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所撰之《陶务述略碑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法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微。”该碑据实记载,凭此表明清宫洋彩至少在雍正晚期已被珠山御窑厂成功烧制。洋彩的绘画设色妍丽繁缛,有别于传统技法,更需要画工高超的绘画功底与丰富的经验。唐英在乾隆八年奉谕编撰完成的《陶冶图册》第十七编“圆琢洋采”中曾作如此述:“圆琢白器,五采绘画,摹仿西洋,故曰洋采。须素习绘事高手,将各种颜料研细调和,以白瓷片绘染烧试,必熟谙颜料、火候之性,始可由粗及细,熟中生巧,总以眼明、心细、手准为佳。所用颜料与法琅色同,其调色之法有三:一用芸香油,一用胶水,一用清水。盖油色便于渲染,胶水所调便于搨抹,而清水之色则便于堆填也。”洋彩瓷器的成熟与流行,使得西洋技法与西洋题材在清宫瓷器上得到完美结合,品格不凡,铸就了中国陶瓷史上一段洋溢西洋气息的佚丽篇章。
身为两朝榷陶使者的唐英强调洋彩的主要特征就是“摹仿西洋”,对绘画者的要求非常严格,必须具有过硬的技术根基方可,并且需要对彩绘效果反复做试烧检验,把握着色彩变化、搭配的奥妙之处,强调指出洋彩与瓷胎画珐琅均使用相同的颜料。本品之纹饰与颜料运用技法诸多方面凸显出典型洋彩之特征:一是绘画技法摹仿西洋光影画法,注重枝叶的明暗表现和花朵花瓣的立体层次;二是外壁多处使用洋彩特有的圆状光点装饰。
本品极尽装饰之能事,敷彩华丽,设色鲜艳,对比强烈夺目,绘制精致,富于变化,立体感极强,令人一见难忘。更为难得的是本品成对保存,传承有序,为英国著名收藏“放山居”旧藏。“放山居”(Fonthill House)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威尔特郡,毗邻闻名遐迩的放山修道院(Fonthill Abbey),至今已经有超过150年的历史。这里原本是19世纪“英国首富”詹姆斯·莫里森(James Morrison)的一座乡村私邸,莫里森家族一直将其作为艺术收藏品的陈列地。“放山居”所藏珍宝分别于1965年、1971年和2004年进行了3次专场拍卖,每一次都在全世界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上引起巨大轰动。本品即为2004年专场拍卖中的拍品之一,足见其珍罕程度。
放山居主人:詹姆斯•莫里森(James Morrison)
放山居外景
放山居旧藏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