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长逝,笔墨永存——缅怀汪派山水第三代传人汪平孙老师
发布日期:2012-10-30
2011年7月22日,我们失去了一位在陶瓷艺术创作之路孜孜不倦的艺术家,一位景德镇昌江河畔的慈祥老人,汪派山水的第三代传人汪平孙老师。转瞬间,汪平孙老师已离我们远去1年多了,为纪念这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从今年7月,我们便开始筹备汪老师的专题拍卖。几经努力,征集到多件汪老师的精品力作,在秋拍“近现代文人瓷专场”里呈现给大家,从这些汪平孙老师的精彩作品中,一起缅怀这位艺术大师。
汪平孙(1931—2011),祖籍江西乐平,又名频琛,景德镇陶瓷艺术家。祖父汪野亭系“珠山八友”之一,父亲汪小亭亦为景德镇瓷绘名家,被称为“珠山小八友”。汪平孙先生自幼随父辈习画,祖父汪野亭作画时,多让汪平孙研磨,从小便耳濡目染汪派山水的精髓,之后又经父亲汪小亭悉心指导,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功底。1950,19岁的汪平孙考入江西省陶专艺术系,1952年因院系调整转入江西师范学院中文系,1954年毕业后分配在南昌市中学任教,1987年获重点中学高级教师(副教授)职称。
多年的语文教育工作,带给汪平孙老师的,不仅仅是桃李满天下,专业的文学修养,给汪平孙的艺术创作也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在艺术创作之余,汪平孙还酷爱诗词,凡旧体诗和新体诗,有所感悟,均信手拈来。书画并提,互补互现,进一步发展了汪派山水诗画交融的特色。有时看到景物,心中有所感受,便画下来并题一首诗;有时看到景物先想到了诗,然后再把它画下来;有时对古人的诗意有所感触,就提笔画出来。他特别注重作品的情韵与意境,诗配画情韵相生。
1991年退休后,汪平孙先生在景德镇市建立“平山堂汪平孙画室”,根据多年在文学和绘画上的积累,潜心从事瓷画创作。 汪先生在全面继承“汪派山水”的基础上,又融入自己的艺术思想,把个人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融入到画作之中,摆脱了对自然景色的单调临摹,对后继汪派山水传人的艺术创作影响颇深。他主张寓个性于共性之中。在他的瓷画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汪派青绿山水气势磅礴的景象,又可以看到水秀山青风光旖旎的江南田园小景。汪平孙老师一直坚持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在他的瓷画作品中,我们总能感受到深山茂林的幽静、纤纤垂柳的娴雅、高崖飞瀑的磅礴等美妙的景象。尤其是他画的垂柳,更是形象逼真,仿佛微风掠过,细细的枝条荡漾在春海之中,让人感受到涤荡心灵的温暖。“千行万象如双瞌,默化潜移心贯通。陶尽平庸精巧现,风光出自性情中。”这首出自汪平孙亲笔的小诗很好地诠释了他对瓷画素材的主张。汪平孙的瓷画既注重融诗书画于一体的传统文人画的意境与韵味,亦注重陶瓷艺术本身的特点,既考虑传统文化的渗入,又考虑当今时代的特点,并进行了创作风格多样化的探索。
凭借着汪平孙先生对艺术的激情,和深厚的艺术素养,2009年他被评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并多次获得国内外的艺术奖项,为我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次秋拍近现代文人瓷专场中,我们共推出10件汪平孙老师的精品之作,这些作品器型多样,琮瓶、茶壶、笔筒、水洗、瓷板、尊瓶等均有涵盖。创作时间上跨越10余年,既有旺年时期的创作佳品,又有晚年的精品力作,全面展现了汪平孙先生的艺术成就。其中多件拍品都附有汪平孙先生签署的收藏证书,以及汪老师与作品的合影照片。让我们一起沉浸在汪平孙先生的艺术天地中,共同怀念这位“汪派山水”最具代表领军人物的“大美术家”。

9113 现代 汪平孙 粉彩山水纹双耳小尊(附收藏证书) 高13.2 cm

9114 现代 汪平孙 青绿山水壶(附收藏证书) 高5.5cm

9115 现代 汪平孙 粉彩“秋江”山水纹琮式瓶 高33.5cm

9118 现代 汪平孙 青绿山水瓶(附证书及照片) 高42cm

9120 现代 汪平孙 青绿山水笔洗 直径18.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