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中拍微拍”敬请关注


拍卖会时时有

微信搜索小程序“中拍微拍”,体验线上拍卖会

关注公众号全称“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轻松掌握公司拍卖动态!




中拍新闻
首页 > 中拍资讯 > 中拍新闻
祥龙兆瑞——2012春拍龙文化专题
发布日期:2012-12-24

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代表最高祥瑞的神物。自遥远的史前时代绵亘至今,他裹携着无数美好的传说与崇高的意象长存于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中华八千余年的文化兴衰、文明更替中自始至今都不变的只有对龙的尊崇与膜拜。以龙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他与华夏民族文化的发祥和发展没有须臾的分离。无论是深宫豪府还是市井田园,无论是宗教祭祀还是衣食住行,都深植着千变万化、灿烂非常的“龙文化”。随着历史的演进,龙的形象也推陈纳新,在各个时期展现出各自不同的风采:红山时期的神秘深邃,商周时的古拙大雅、战国的秀丽洒脱、秦汉的雄健豪放、隋唐的丰实圆润、宋元的清秀细致、明清的繁复华丽……依形度势、恒久绵延。

 

2012年是农历壬辰龙年,这十二年一轮回的吉祥属相勾起了我们对龙的无限遐思。王安时《龙赋》有言:“龙之为物,能合能散,能潜能见,能弱能强,能微能章”,光阴荏苒,时至今日,龙已不再如古时般神秘莫测,但是其由来以久的神瑞象征已深植于中华文化之中,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中拍国际借2012龙年春拍之际特组“祥龙兆瑞——2012春拍龙文化专题”,专门组织征集了龙纹玉雕或龙纹瓷器等专题拍品,以龙纹题材藏品为载体,借以展示和陈说中国各代龙文化特征,与君共享藏龙的雅趣,品味深邃的中华龙文化。

 

       新石器时期的龙

    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将生活中能见到的动物形象进行变异与再创造,成为后世“龙”的雏形,如红山文化出土的“C形龙”与“玉猪龙”。

    “C形龙”整体呈C形,龙首长,似马头,吻部前伸,略往上翘,无耳,长角(长鬣)后披,眼睛突起似凤眼,又像梭形眼,也可称菱形眼,整体浑圆,光素无纹,只有点缀的网纹。“玉猪龙”身体卷曲,首尾相连,猪首形象刻划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阔嘴,吻部前突,口微张,獠牙外露,面部以阴刻表现眼圈、皱纹。这两者形制皆厚实、古朴、粗犷,是新石器时期的重要风格特征。

 

 

红山文化“C”形玉龙   长6.8cm  (展示交流品)

  

 

 

红山文化玉猪龙  (展示交流品)

 

 

 商周时期的龙

 

从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期是龙的演变期,此期龙纹主要装饰在玉器、青铜器皿中,有夔龙、蟠龙、螭龙、虬龙等不同种类。其共同的时代特征是:眼多为“臣”字眼,或菱形眼和圆形眼;张口露齿,脑后紧贴颈部有倒伏状的蘑菇形角,有的背部还长出嵴齿;身体满饰单钩,双钩或阳线的云雷纹、方菱纹或重环纹。整体呈现出神秘、威严、庄重的气势,弥散出一种无以言表的宗教氛围。

 

 

      春秋、战国时期的龙

 

    春秋战国时期龙纹瑰丽多姿,装饰中多有描绘龙舟、龙车等神人御龙出行时的生动形象。春秋时的龙已不见“臣”字眼和蘑菇形角,出现云形耳;

    战国龙形态多姿,有“弓”形、“S”形、双“S”形等,龙头小、张嘴、上唇翘、下唇内卷、无齿,龙体装饰以谷纹为主。此期龙造型刚劲秀美,腾光耀彩,具有极强的动感。

      

       战国  勾连云纹龙形佩   长8.5cm  (展示交流品)

 

     秦汉时期的龙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这时的龙也变得神光异彩。龙多杏仁形眼,身似四足兽形或随器体而变;龙头似马头,额头凸出一尖角,脑后有云形耳和飘带形长角;龙口大张,上唇上卷,下唇下卷,似斧形或鱼尾形,有的口露利牙,个别的还吐舌;玉器中龙纹多以透雕结合细阴线刻的技法来表现。

 

 

秦 青玉龙形佩 尺寸:长11cm    (展示交流品)

    此龙形玉佩青中微泛白,呈扁平状。雕刻古拙无华。玉佩通体饰有色连云纹,纹饰繁而不乱。螭龙曲身回首,龙首下探,回视尾部。吻部略呈椭圆,口微张且翘。龙爪与龙尾刀工转折流畅,尾部微扬。龙首顶部钻有一小孔可供系佩。整体造型威猛强悍,虽抽象变形,但不失豪放之格,颇有先秦强风。 

 

 

 

      汉 望子成龙玉佩一对  长5.1cm   (展示交流品)

 

     玉呈青白色,龙体呈“S”型,龙身细而流畅,周身遍饰网格纹和阴线纹,细密而规矩。龙头较大,独角,圆眼,龙嘴微张,头部上扬。大龙怀抱小龙,有苍龙教子之意,也是这对玉龙佩相较其它同种龙佩的特别之处,尤其成对出现更为难得。 

 

 

隋唐五代时期的龙

 

 隋唐时期,龙纹发展成熟,唐代“以肥为美”,五代延续其基本样式。龙作兽状,身体粗犷,网状鱼鳞纹;头上有分叉鹿角、云形耳和毛发,颈细而长,丹凤眼,口张,上下颚长,嘴尖;四肢粗状有力,足为三爪。龙的周围通常衬以火焰珠纹、海水波涛、流云纹以及团花、串枝、卷草、山石图案等,体现出生动写实,富丽华美的时代风貌。

 

 

   银鎏金飞龙摆件  尺寸:高22.5cm 长16cm 重289.5g  (2012春拍杂项拍品)

飞龙造型威猛,前爪坚实着地,后身高高腾起,形似穿游云空之势。通体鎏金厚重,光泽夺目。

 

 

     辽宋金时期的龙

 

    辽宋金时期流行一种“鱼化龙”题材,龙首鱼身,侧有双翼,寓意金榜题名、高升昌盛,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北宋文人画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叙图画各意”中提出著名的“三停九似”之说,即:“画龙者,折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相停也。分成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也。”充份表明此时龙已步入规范化的轨道,形体变化已成格局:龙身以鱼鳞纹代替网状纹;兽体固定成蛇体;锋利的鹰爪取代了过去的兽爪或马蹄爪;足上肘毛长而卷曲,改变以前短、少、无的情况。

 

 

 

 

       宋 白玉云龙纹佩    尺寸:7.8*4.5cm (2012春拍玉器拍品

 
 

 

 宋 琥珀雕云龙赶珠纹把件  尺寸:长7.5cm    (2012春拍玉器拍品

 

    元代的龙 

    元代陶瓷中常见龙纹装饰,龙体为弯曲的长蛇状,细颈肥身,龙头较宋代细小,无头毛;上下颚较长,分张口合口,下唇上翘,长出一小块似如意头状;张口多伸舌,舌小如戟状;四肢细而颚力,肌肉隆起,显得颚骨有肉,爪长而微内弯。

 

    明代的龙 

    明清两代的龙纹意在政治,强调端庄、威严、雄伟之感,不再有元龙清新飘逸的神韵。明代的写实龙纹大多雄健有力,细脖、小头、龙发多从两角前耸,呈怒发冲冠状;龙爪多呈五指风车状。明代北京皇宫“九龙壁浮雕”中大龙弓身弩背、瞠目张颔、威风凛然,堪称最完美的龙形象。

 

 

        明  白玉龙纹带板   尺寸:6.9*4.5cm    (2012春拍玉器拍品)

明 万历青花龙纹兽耳四足炉  高10.5cm (2012年春拍瓷器拍品

     清代的龙

    清代龙纹较明代苍老,更具力量感和威慑之气。龙发披散,双角粗壮如松枝,一对虾米眼向外高凸,眉毛呈锯齿状,两条龙须下垂,额下长满胡须,足伸展为四爪或五爪,尾端分出许多尖叉。到清嘉庆以后,龙纹形象弛豫,缺乏飞腾活跃之势,与康熙、乾隆年间相形见绌。

    

    清 铜胎掐丝珐琅盒(带底座)长14.3cm宽10.3cm高5.3 cm  (2012春拍杂项拍品

  

 

清道光 青花云龙纹瓷板 径30cm  (2012春拍瓷器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