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拍国际2014秋拍玉器欣赏
发布日期:2014-11-10
中拍国际2014年秋季拍卖会将于12月1日至3日在北京鹏润国际大酒店地下一层举行。本次拍卖包含元明清瓷器、玉器、铜炉佛像、文玩、唐卡、古典家俱等众门类。以下为玉器精品欣赏:

明 饕餮纹嵌宝石双耳玉炉
高8.5 cm
RMB:600,000-800,000
说明:玉制香炉大约出现在唐宋,在明清时达到顶峰,在宫廷、官员家中常见。使用者通常在炉中放置点燃或未点燃的香料,其香气由盖部的透孔向外散放,缭绕迂回,满堂清香,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在宫廷大殿之上所设置的香炉还有借助弥漫的香气和缭绕的烟雾烘托皇帝的威严气度,传达君临天下、无上至尊的意境之用。此饕餮纹玉炉分炉身与炉盖两部分,子母衔口。炉身为和田籽玉,玉质油润细腻,端庄沉稳。底部三乳足,腹部仿青铜器之饕餮纹饰,雕工精湛。炉身包浆自然,烟沁色入里,可见传世已久。炉盖为铜鎏金嵌宝石而成,穹隆顶,宝珠形钮,盖面以细金丝累出花卉纹为地。其上由珊瑚、青金石、绿松石等镶嵌成饕餮纹饰,古朴而雅致。盒盖累丝细腻,纹饰清晰,图案精美,制作工细,充分反映了明代花丝镶嵌工艺的艺术风格和技术水平之高超。此香炉造型富丽端庄,选材考究,用料大气,应为明代宫廷御用陈设之器,极为珍贵。

清 大清乾隆描金款碧玉仿古龙纹匜(澳大利亚回流)
高14.5 cm
RMB:450,000-550,000
此件碧玉匜是仿古铜器的龙纹匜,玉质的墨绿色很自然的呈现着青铜銹斑的色泽,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古铜器匜造型,以翔龙为鋬,器身减地阳文形成龙纹饰。下部为瑞兽底座,瑞兽表情庄重威严,匍匐状,颇具动感与力量感。器底施:“大清乾隆”四字描金款。整体造型古朴,富有动感张力,是一件难得的造办处精品。清代养心殿造办处“玉作”制造的范围以玉为主,同时包括一切需要砣工制造的物料,如玛瑙、碧玺、翡翠等。当时的许多城市也有玉匠,如苏州、扬州和回部地区均是高手集中地。乾隆时期扬州市场上曾出现大量玲珑剔透的玉器。当时的监政和织造把这种玉器作贡品,遭到乾隆皇帝的申斥。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八月十四日,曾有一道谕旨给扬州监政和苏州织造,大意是说此后务须严行禁止不准再镂雕这类玉器。因为凡是容器,镂空之后没什么用处,即使不是容器,通体玲珑则玉质的美完全消失了。这道谕旨很切中当时玉器制造的时病。这里所介绍的碧玉觥是养心殿造办处造的所谓杜奇归朴的器物,是属于纠正时病的器物。

清 白玉饕餮纹香囊
高6.8 cm
RMB:120,000-150,000
此香囊为上等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盖身子母口相合,玉质洁白,手感温和。腹部雕刻饕餮纹,并有蕉叶和莲瓣纹装饰。香囊两侧穿绳,为莲子形象,手感滑润,可佩戴亦可把玩。古代名流官宦之家好以“侍女焚香,聊自煎茶”为乐。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便有诗云:“欲知白日飞升法,尽在焚香听雨中。”宁神静气焚檀香,让思绪飞扬,乃是东方人特有的妙趣,然焚香听禅需情境相合,不可时时如愿,而将香料置于囊中,随身佩戴即可时时享受此般美事了!古有君子比德如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以玉象征君子“仁、义、智、勇、洁”必备五德。故《礼记》所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历朝历代文人雅士,巨商富贾,皇宫贵族无不以佩玉为吉。此玉制香囊则兼具佩戴与实用的双重含义。
清 白玉喜上眉梢墨床
13*4.2*1 cm
RMB:50,000-80,000
以和田白玉精雕而成,玉肉白润细腻。整体为几形,上雕刻梅枝,朵朵梅花盛开,喜鹊登枝,取“喜上眉梢”之意。墨床亦称墨架、墨台,为古人挥毫用墨之暇,临时置放墨锭的文房用具。墨锭研磨后沾满墨汁,容易沾染他物,故制墨床以置墨。墨床以墨定形,通常宽不过二指,长不过三寸。但此件形体较大,除却实用之外,还有把玩及观赏功能。墨床造型多案架形、座托形、书卷形、博古架形,或曲折,或简练,多为木、玉、瓷所制。墨床产生的具体年代已难考订,文献亦鲜有记载。宋初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所述仅限笔、墨、纸、砚。南宋末年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将文房用品列为10项,无墨床。成书于明初的《格古要论》又将文房用具分为13类,也无墨床。到了明末屠隆的《考盘余事》一书,列出的文房器物已发展到45种之多,且功能明确,已有了笔搁、笔床、笔船、墨匣、糊斗、腕枕,但也无墨床。直到清代墨床才始见于记载,并从乾隆朝开始广泛流行和大量使用,且逐渐从单纯的承墨用具发展到可供赏玩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