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说明: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便以受沁的古玉为美,以受沁多、色美者为贵,故而人工仿沁早已有之。《玉纪》中曾云:“虹光草出甘肃大山中,其汁能染玉,用草汁入硇砂少许,抹于玉质纹理间,用新鲜竹板燃火逼之,则深入玉之肤里,红光自面透背,时人谓之得古法,赏鉴家偶失于辨……”这种将玉染色的工法,俗称老提油,据传此法甚古,产生于北宋时期,乃是自宋至清人们追求玉器古朴沁色的重要传统工艺。此件即为提油技法所做,器身大部被黑褐色提油所覆盖。立体,圆雕,器身主要人物头戴高冠,手捧书卷端坐在书案之后,傍边有一书童蹲坐在其身侧。此器造型周正,人物神态雕刻生动,其整体颇有两宋时期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