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镶金座白玉俏雕鸳鸯戏莲纹帽顶
玉林谐趣·玉器翡翠专...
89 条记录 11/15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页 上5页  11  12   13   14   15 
元 镶金座白玉俏雕鸳鸯戏莲纹帽顶
拍卖号:2172      预估价(元)  350,000-400,000       (元) : 672,000
  • 尺寸:通高5.3cm
  • 拍卖时间:2009年11月14日

拍品说明:
此帽顶以带皮籽玉俏雕而成,主体为白玉质。鸳鸯身形椭圆,羽冠、颈部、翅膀、胸前、后尾均用阴刻线细细琢成,双翼灵动,羽毛丰满柔顺。历经爱抚,鸳鸯一侧表示羽翼的阴线已有明显的把玩痕迹。鸳鸯身躯交错紧贴,一只张喙,似在述说;另一只回首凝望倾听,以静态定格反应出鸳鸯瞬时的动作,活泼自然。作者匠心独运,将一侧褐色玉皮俏雕成荷叶形,使单阴刻线饰叶脉,清晰流畅,将鸳鸯在水中嬉戏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虽无流水波浪纹的装饰,却有“深山藏古寺”的意境。鸳鸯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忠贞的代表,是大家喜闻乐见的题材。
此帽顶是一件极为精美生动的艺术品,以一块上好的籽料,巧妙的运用皮色,雕琢成为一幅立体的写生图,反映出金元时期游猎民族高超的玉雕水平。特别是对玉皮的设计把握是这时期的一个特色,同时也把俏雕工艺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该器雕琢时采用了钻孔镂空之法,帽顶底部为稍作修整的椭圆形,嵌于莲瓣纹金质底座上。金座作覆莲瓣状,每片莲瓣之中均饰红色宝石,尽显奢华,覆莲瓣之下有几个穿孔,应与另外配件沟通相连,金座上部还有四个金质小爪,用来固定上部的玉帽顶。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陆,所到之处多施杀伤抢掠,但惟独对工匠技师另行对待,俘虏后往往不加杀戮,而是迁移至中国内陆城市,为蒙古贵族制作战争器械或奢侈品,以满足需求。
帽顶是元代产生的一种新制式产品,造型和纹饰极具蒙古民族的文化特色。除了使用传统的龙纹和春水秋山玉作帽顶图样,也使用鸳鸯卧莲、鹭鸶荷叶、山水人物纹等装饰。
2001年湖北明早期梁庄王墓发掘金帽顶6件(金镶玉龙帽顶2件、金镶宝石帽顶4件),而金镶宝石帽顶与元成宗、元文宗画像所绘帽顶一致,应为元代皇室之物。据此此类器物是“帽顶”而非“炉顶”便可成为定论。而它们出现在了明初藩王墓中,可能是由该藩王收藏。明初太祖基于政治考虑,于洪武元年(1368年)着手制定冕服制度,洪武三年易服色,恢复唐宋衣冠制度,蒙古人在冠上装饰珠宝玉石帽顶的制度被废除,后人逐渐淡忘其原始功能。降及明晚期,“以其可作鼎彝上嵌饰钮也”,前代的帽顶再度受到世人的青睐,纷纷取之镶嵌成炉顶。明万历时期的举人沈德符在其所著的《万历野获编》中记载,“近又珍玉帽顶,其大有至三寸,高有四寸者,价比三十年前加十倍……至贵者值数干钱。”可见明代时期帽顶的市场价值已经巨增,元代遗留帽顶必定供不应求,当时也出现了仿制品,所以我们应从玉雕工艺的角度仔细考量,加以区分辨别。
回首再看此件镶金座白玉俏雕鸳鸯戏莲纹帽顶,制作精美,保存完好,至今仍璀璨生辉。而同类带金座的器物在博物馆里也是极少的,市场中更难觅其踪,是同类器物之中的标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