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以其高风亮节、清逸脱俗的特性,深得文人之心。古代文人所用文房器具常常以竹为材,以竹喻志,显示出其对气节的持守。
明清文人书斋内处处可见竹雕的身影,笔筒、香筒、花插、臂搁、笔架、笔洗、印章、如意、山子、扇骨等都能以竹雕成。竹雕技法也因此炉火纯青。明正德、嘉靖以降,竹雕艺术因嘉定派和金陵派的创建而大开风气,蔚成潮流。明末至清晚四百余年为竹雕工艺发展的精华时期。“乾嘉”年间有文人金钰元曾撰《竹人录》一本,记载当时竹刻名家三百余人,可窥其盛况。
明清竹雕的收藏虽属小众,但格调颇高。藏者不但追求作品的形式美、意境美、技艺的鬼斧神工和材质的浑厚华滋,还须得是名家执刀才最为完美。这般藏品一旦入手,藏家必是爱不忍释,心旷神驰。本次春拍即有这样一组由藏家忍痛割爱而来的名人竹刻文房佳品。此组文房含臂搁一件、印章一枚、镇尺两方,均为竹雕艺术界声名显赫的良匠所为。
清 王梅隣刻诗文臂搁 长27.5cm
臂搁是古代文人舞弄笔墨时搁置手腕的器具,既可支撑手臂,又不至弄污字迹,为文房必备之品。此件臂搁乃清代良匠王梅隣所刻。王梅隣,清嘉定竹刻家王圮之侄,活跃于嘉庆、道光年间,善竹刻,为薄地阳文一路风格,又工刻小楷,工细清雅。本品即为王梅隣刻小楷“程颐·言箴”诗句。全句为“人心之动,因言以宣。发禁躁妄,内斯静专。矧是枢机,兴戎出好。吉凶荣辱,惟其所召。伤易则诞,伤烦则支。己肆物忤,出悖来违。非法不道,钦哉。 梅隣”。这是北宋理学家程颐的著名理论“四箴”中的一则,敬告世人要言之有道。此语施于臂搁之上,可供主人闲暇时品读自省,静心悟道,极妙。
清 邓石如刻印章 长9cm
印章出自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创始人邓石如之手。邓石如,初名琰,字石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李斯、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此印章以竹为材,随形而就。印文为篆体“吟秋”,刻写庄重古朴。它整体高
金西厓刻竹黄镇纸 长23.5cm
另有近代大师金西厓先生刻图案的竹黄镇尺两方。金西厓(1890 ~1979),名绍坊,字季言,号西厓,浙江吴兴人,专攻刻竹。其刀法流畅、浑厚生动,近代国画大师吴昌硕、吴待秋二人曾因赞赏其竹艺,联手为其绘就《西厓锲简图》一幅。此对镇尺以紫檀为材,采用独特的贴黄工艺将竹黄片贴在镇尺上,使镇尺表面呈现出清幽淡雅的鹅黄色。不过,经过长时间的把玩摩挲,镇尺表面已转为棕红琥珀状,此色泽与西厓先生妙“笔”生花的竹石、寒梅图相映衬,显得镇尺古朴雅致、婉约动人。
竹雕虽小,却将文人之心表露无遗,也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在中拍国际2013年春季拍卖会中,还将有明清赏石、铜炉、书画、玉器杂件等文房精品亮相,大家可以由此一同追随、回味古代文人之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