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说明: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篆书款
三孔花插为清雍正帝钦定的瓷器新样,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载,雍正七年(1729)四月“郎中海望……十四日持出古铜花囊一件。奉旨:着照样镟木样,将天盘口硬楞做软楞,此面上开三孔……于四月二十日木样呈览。奉旨:此边口再放圆些,胆开大些,交年希尧各样釉水烧造几件”,应即为此一品种。
拍品与故宫博物院藏白釉、炉钧釉三孔花插器形相同,尺寸小巧,俊雅可爱。盘口封顶,上开三圆孔,束颈,腹部扁圆,造型极为夸张。通体施豆青釉,釉质肥腴纯净,不着纹饰,突出形佳色美,尽显雍正帝含蓄而高雅的艺术品位。品相保存良好,颇为难得。
纯一不杂 如玉无瑕色釉也称“一色釉”或“纯色釉”,釉面一色纯净,美不胜收,不但符合中国古代文人典雅、含蓄之审美意趣,也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民国时期刘子芬《竹园陶说》云:“古瓷不重彩绘,所有之器皆纯色,市肆中人呼为一道釉。五彩始于明,至清而大备,然名贵之品如祭红、郎窑及雍正仿古各器,皆一道釉者……其实高贵之品,自以一道釉为古雅。”
赵宋文人情趣风雅,尊崇情归自然的优美格调,此种品味延及瓷器烧造,无论宫廷或民间均追求一色纯净的自然釉色之美,由此诞生了对后世影响至深的五大名窑瓷器。北宋时期的汝窑、南宋时期的官窑均专供宫廷御用,而定窑白瓷、龙泉窑青瓷在全盛时期也贡入宫禁,其中最经典的单色釉瓷器经历元、明、清三代,保存宫中,成为后来追仿之蓝本。
在中国一千多年的制瓷历史中,清代雍正、乾隆两朝的制作工艺无疑已攀登顶峰,其时虽然有珐琅彩、粉彩等彩瓷诞生,争奇斗艳,但脱胎于宋瓷的单色釉瓷器仍能与之分庭抗礼,持续发展出诸多新颖别致的器形和深浅浓淡变化的釉种。督理雍乾两朝御窑厂达二十余年的唐英,于雍正十三年(1735)作《陶成纪事碑》,总结御窑厂于雍正一朝仿古采今烧成的各色釉水五十七种,其中仿宋瓷釉色者包括:仿铁骨大观釉,即宋官釉,有月白(编号628拍品)、粉青(编号626拍品)、大绿等三种;仿铁骨无纹汝釉,即天蓝釉(编号623、624拍品);仿铜骨鱼子纹汝釉,即仿汝釉(编号629拍品);仿龙泉釉、仿冬青釉、仿粉青色宋釉,即深浅不等的青釉(编号622、625、627、630、631拍品)。这些仿宋品种胎质、釉色、釉质均刻意追仿宋代特征,而器形除一小部分承袭赵宋遗制,尚可见多种反映宫廷意趣的创新造型,丰富多姿,远胜赵宋,可谓“师古而不泥古”。